阅读历史 |

第480章 一记响亮的耳光 (第3/5页)

加入书签

吃过饭,于华几人在西院看电影、看书、侃大山,乐不思蜀,而林朝阳继续回东院写东西。

花了四天时间,林朝阳将《寄生虫》的剧本写完之后,开始了新书的创作。

这样半天上课、半天写作,生活格外有规律。

又过了几天,他接到了余玉溪从山东高密打来的电话,她这段时间一直在高密跟组。

“谢天谢地,朝阳老师您在燕京!”打通了电话,余玉溪的语气有些激动。

“出什么事了?”林朝阳问。

余玉溪这才说起她打电话的原因。

章艺谋拍《红高粱》,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种高粱,他要还原谟言小说中那如火如荼的红高粱。

刚开春他就派了副导演杨凤良去高密的孙家口,剧组花了四万块钱,跟当地的老百姓签合同,让他们种了100亩高粱地。

章艺谋想的挺好,可他们这种只管给钱,毫无约束的操作,注定要要吃亏。

他们委托种植的100亩高粱地,当地人撒上种子之后就没怎么管过。

等章艺谋雄心勃勃的去验收高粱地的时候,却发现那些高粱全都半死不活,高的还不足一米,低的只有几拃。

叶子都打着卷,叶子茎上密布着一层蚜虫。

照这么发展下去,这些高粱根本无法达到拍戏的水平。

红高粱、红高粱,没了高粱,那还拍啥?

章艺谋急的一夜之间嗓子都哑了,想哭的心都有。

林朝阳听完余玉溪的汇报,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,“现在找点农业专家给出出主意,还能补救吗?”

余玉溪语气不确定的说道:“我们也不知道,找了当地农技站的同志,他们说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撒化肥、打药,还得精细化管理。可我们……”

林朝阳立刻明白了她语气中的犹豫的来源,剧组都是外地人,根本不可能指使得动当地人。

“我知道了,这件事我给你们想办法吧。”

挂断了电话后,林朝阳想了想,这点小事他肯定不能往大了找关系。

于是他先给王濛打了个电话,让他帮忙联系一下山东文协的一把手冯德英,然后再通过冯德英联系到了高密县的同志。

说明了《红高粱》剧组现在面对的情况,请县里的同志施以援手。

“我明白,我明白。朝阳同志请放心,《红高粱》是一次对我们高密县难得的宣传,我们一定把这件事当成一件政治任务来完成。”

听到县委同志的保证,林朝阳心中松了口气,“政治任务”这四个字不是随便说出口的。

他连声道谢过后,又给剧组去了电话,让余玉溪和章艺谋联系县委的同志。

过了大半天,章艺谋再次打来电话。

说县委的同志专门把她和章艺谋请到县里开了个会,表态要把管理高粱的事当成政治任务来抓。

不仅特批了5吨化肥,还专门把孙家口的乡领导召到县里耳提面命了一番。

“朝阳老师,真是给您添麻烦了,这件事我没做好。”

解决了大麻烦,章艺谋心中高兴的同时又有些歉意。

花了几万块钱种的高粱差点打水漂,还差点耽误了剧组的拍摄,他这个当导演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“你第一次当导演,出现点问题再正常不过了。不要有思想包袱,好好拍!”

林朝阳的鼓励让章艺谋心中热乎乎的,精神振奋了不少。

解决了《红高粱》剧组的麻烦,林朝阳继续每天边上课边写作的日子。

一晃半个月时间过去,课也要上完了。

6月中旬这天的最后一堂课,林朝阳没什么好讲的,跟大家闲聊了起来。

这一届鲁院学员班的学员们年纪普遍年轻,其中很多人有很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。

在聊到创作理念和投稿经历时,这些人语气里满是怨气。

认为当前小说叙述形式单一,不够多元,给杂志投稿时,经常会被一些审美品味单一、古板的老编辑毫不留情的拒稿。

听着他们的抱怨,林朝阳表情沉吟。

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。单一并不一定就不好,多元也不意味着一定好。

就像有人批评你们不是在写小说,而是玩弄文学,你们也会反驳你们是在寻求多元叙事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